为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,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临床思维,2025年4月14日,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周园琴博士在2024级护理学专业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》课程中,开展“缺氧”章节翻转课堂教学活动。此次教学以“学生为中心”,通过“线上预学—课堂研讨—临床案例实践”的闭环设计,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,推动医学教育从“知识灌输”向“能力建构”转型,获得学生广泛认可。
针对护理学专业“缺氧”章节知识体系的复杂性,涵盖低张性、血液性、循环性、组织性缺氧四大类型,以及细胞损伤、酸碱平衡紊乱等病理过程,教师团队提前两周精心准备了系列学习资源。其中,动画《缺氧时血氧指标变化机制》和临床纪录片《高原肺水肿救治实录》,帮助学生直观理解PaO₂、SaO₂、CaO₂等核心血氧指标的病理意义;同时,提供包含CO中毒迟发性脑病、氰化物中毒急救失败案例等在内的经典病例库,要求学生结合病理生理学知识,撰写初步诊疗护理思路,引导学生提前进入临床情境,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。
课堂上,传统的“黑板+ PPT”讲授模式被彻底革新。学生围绕“缺氧类型鉴别”“缺氧时机体代偿与损伤平衡”两大探究主题,通过血气分析数据推演、案例讨论等形式,将课前积累的碎片化知识转化为系统化的临床思维。2024级护理学专业同学表示,此次翻转课堂让大家从被动记忆机制转向主动应用机制,真正建立起病理与临床的关联思维。例如,通过分析CO中毒患者“樱桃红皮肤”与PaO₂正常的矛盾点,深刻理解血液性缺氧的本质特征。
此次翻转课堂是基础医学院“病理学课程金课建设”的系列实践之一。近年来,学校持续推进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教学模式创新,通过翻转课堂、PBL(问题导向学习)、虚拟仿真实验等多元教学手段,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深度融合。作为教学改革的生力军,周园琴老师的课程设计紧密围绕“早临床、多临床、反复临床”的教育理念,为提升医学生核心胜任力探索出一条新路径。
未来,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将进一步强化“基础-临床”课程衔接,持续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创新,致力于打造更多“有深度、有温度、有临床味”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,为培养“医德高尚、医术精湛”的新时代健康守护者筑牢教育根基。(撰稿:基础医学院 潘献柱;核稿、审稿:基础医学院 吴义春;编辑:党委宣传部 姜楠)
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
2025年4月14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