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础部
首页|学院概况|部门动态|通知公告|支部建设|人体生命科学馆|数字资源库|部门文件|政策文件|部门风采|下载专区
站内搜索:
 
  支部建设    
基础医学院党总支教工第三党支部组织开展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》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改革
2025-04-24   审核人:   (点击: )

一、改革背景

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》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桥梁课程,它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相连。传统的课程评价主要围绕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,以考试成绩、实验报告等作为主要评价依据,忽略了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。随着新时代对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的提升,培养具备高尚职业道德、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医学人才成为当务之急。因此,对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改革,旨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,使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有机融合,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发展。

二、改革目标

1.构建一套全面、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,能够精准衡量学生在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》课程学习过程中思政素养的提升情况。

2.通过评价改革,引导教师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,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,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。

3.借助评价结果反馈,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,自觉提升思想政治觉悟,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,为未来成为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。

三、改革举措

1.重构评价指标体系: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考核模式,构建涵盖知识、能力、素质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。在素质评价维度中,融入思政元素相关指标,如“医学职业道德与伦理”,考查学生在分析病理案例时,对患者隐私保护、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等伦理问题的思考;“社会责任感”,关注学生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度,以及对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积极态度;“人文关怀精神”,评估学生在模拟临床情境中,对患者的心理关怀和沟通能力。这些思政相关指标占总成绩的20%。

2.创新评价方式

案例分析与讨论: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真实的临床病理案例,要求学生从专业知识和思政角度进行分析讨论。例如,在讲解肿瘤病理时,给出一个晚期癌症患者的案例,学生不仅要分析肿瘤的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案,还要探讨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平衡医疗成本与患者生命质量,以及如何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心理支持。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,包括观点的正确性、思维的深度、价值观的导向等进行评分。

小组项目式学习: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项目,如“常见疾病的社会影响与预防策略”。小组成员需分工合作,收集资料、分析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,探讨疾病对社会经济、家庭的影响,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,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、沟通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。项目结束后,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,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学生共同评价。

课程思政作业与反思:布置课程思政相关作业,如撰写“病理学家的职业精神对我的启示”小论文,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,了解病理学界的杰出人物及其事迹,分析其背后所体现的科学精神、职业道德等,反思自己在未来医学道路上的责任与使命。教师根据作业的内容质量、思想深度进行评分。

3.多元评价主体参与:形成教师评价、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观察学生的表现,进行综合评价;学生自评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,如在完成一个案例分析或小组项目后,学生依据评价指标对自己的思政表现进行打分,并撰写自我反思报告;学生互评则在小组学习或课堂讨论后开展,学生相互评价对方在团队合作、价值观表达等方面的表现,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。

四、改革成效

1.学生思政素养显著提升:通过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改革,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,更加注重自身思政素养的培养。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,学生能够主动从伦理道德、社会责任感等角度思考问题,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。问卷调查显示,超过90%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医学职业道德、人文关怀精神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,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

2.教师教学质量提高:评价改革促使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,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专业教学中。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更加丰富多样,引入了许多医学前沿领域的思政案例,如在基因编辑技术的病理应用讲解中,引导学生思考伦理风险;在教学方法上,采用了更多的启发式、讨论式教学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。教师之间也加强了课程思政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分享,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。

3.课程示范效应显现: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》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学院内得到广泛推广,其他医学课程纷纷借鉴其改革思路和方法。学院组织多次课程思政教学观摩活动,吸引众多教师前来学习交流。该课程还在省级医学教育研讨会上进行了经验分享,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,提升了学校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影响力。

五、反思与展望

在改革实施过程中,也发现了一些问题。例如,部分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还不够精准,在评价学生的思政素养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;学生自评和互评过程中,个别学生存在敷衍现象,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性。针对这些问题,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,制定更加详细、客观的评分标准;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,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,提高评价的认真程度。同时,持续探索课程思政教育评价的新方法、新途径,不断完善评价体系,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更有力的保障。

基础医学院党总支教工第三党支部

2025年4月24日

关闭窗口
学校主页

版权所有 ©  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  地址:合肥市芙蓉路632号/芜湖路387号(230601)  电话:0551-63818254(传真)  招生热线:0551-62860000   皖ICP备:1100432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