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础部
首页|学院概况|部门动态|通知公告|支部建设|人体生命科学馆|数字资源库|部门文件|政策文件|部门风采|下载专区
站内搜索:
 
  支部建设    
基础医学院党总支教工第二党支部组织开展《机能实验学》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改革——融合动物伦理的医学人文素养培育实践
2025-05-12   审核人:   (点击: )

一、改革背景

《机能实验学》是医学教育中实践性极强的核心课程,通过动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思维。传统课程评价体系侧重实验数据准确性、操作规范性等技术指标,却普遍忽视实验过程中动物伦理意识的培养。随着“健康中国”战略对医学人才人文素养的更高要求,以及《科研活动动物伦理审查办法》等政策的落地,将动物伦理教育融入机能实验教学成为必然趋势。然而,传统评价存在三大痛点:

1.伦理评价缺位:未建立动物伦理相关考核指标,学生对“实验动物福利”“3R原则”(Reduction、Replacement、Refinement)认知模糊;

2.价值引领不足:实验中存在操作粗暴、过度消耗实验动物等问题,缺乏对生命敬畏感的深度引导;

3.评价主体单一:仅依赖教师对实验结果的量化评分,忽视学生伦理行为的过程性记录。 因此,构建“技能考核+伦理素养”双维度评价体系,成为落实课程思政、培养有温度的医学人才的关键突破口。

二、改革目标

1.构建“实验技能+动物伦理”融合评价体系:将动物伦理素养纳入课程评价核心指标,占总成绩30%以上,实现专业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协同发展。

2.培养“敬畏生命、科学严谨”的医学伦理观:通过评价改革,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践行3R原则,形成尊重实验动物、合理使用实验资源的职业素养。

3.创新多元评价机制:建立“教师评价+伦理委员会参与+学生自评互评”的立体化评价模式,强化伦理行为的过程性监督与反思。

三、改革举措

(一)重构评价指标:建立“三维度九要素”评价体系

评价维度

具体指标

权重

考核形式

实验技能维度

操作规范性、数据准确性、团队协作能力

50%

实验报告、操作过程打分、小组答辩

动物伦理维度

伦理方案设计(3R原则应用)、实验动物福利保障(规范实验动物操作、善后处理等)、伦理反思能力

30%

伦理计划书、操作过程观察、反思报告

思政素养维度

科学态度(如实记录数据)、责任意识(减少动物痛苦)、人文情怀(尊重实验动物)

20%

教师观察记录、学生互评表

核心创新指标解析:

伦理方案设计:要求学生在实验前提交《动物伦理计划书》,明确实验动物选择依据、3R原则实施方案(如用虚拟实验替代部分活体实验、减少动物使用数量)、优化实验流程,提高实验成功率)。

动物伦理考核:教师通过实验现场巡视,重点考核麻醉深度判断(减少动物痛苦)、手术操作熟练度(缩短实验时间)、术后动物善后处理(符合安乐死规范操作)等细节。

伦理反思报告:实验结束后,学生需撰写500字以上反思报告,结合“实验动物为医学奉献”的案例,分析自身操作中伦理合规性的不足及改进措施。

(二)创新评价方式:全过程、多主体协同评价

1.课前:伦理方案答辩制

实验人员分组提交《动物伦理计划书》,由教师联合校动物伦理委员会成员组成评审组,重点质询“为何选择该动物模型”“如何减少动物使用数量”“如何规避不必要的痛苦、伤害和焦虑”等问题,答辩通过后方可开展实验。

2.课中:双镜头实时记录与伦理巡查

实验室安装双摄像头(全景镜头+操作特写镜头),全程记录实验过程,重点抓取“动物固定是否粗暴”“出血是否及时处理”等伦理相关行为。

设立“学生伦理监督员”岗位,由高年级学生或伦理意识突出的学生担任,现场巡查并记录违规行为(如未戴手套接触动物、过度暴露实验动物等)。

3.课后:三维度综合评分

教师评分(60%):结合实验报告、操作过程、伦理计划书进行量化打分;

伦理委员会评分(20%):由伦理委员会专家对《动物伦理计划书》和实验过程中的伦理合规性进行专业评价;

学生互评与自评(20%):小组内填写《伦理行为互评表》(如“是否主动关心实验动物状态”“是否采取减少动物痛苦的操作”),并撰写自评报告分析伦理认知变化。

(三)融入课程思政元素:构建“实验动物生命教育”链条

1.案例导入:课前播放纪录片《实验室里的“无言老师”》,讲述实验动物为医学研究作出的牺牲,引导学生思考“如何用更少的动物获得更有价值的数据”。

2.操作规范渗透:将“轻柔操作”“动作迅速,减少动物应激”等伦理要求融入操作口诀(如“一稳二轻三保暖,善待生灵记心间”)。

3.仪式化教育:实验结束后组织“实验动物致敬仪式”,学生集体宣读《实验动物伦理承诺书》,培养对生命的敬畏之心。

四、改革成效

(一)学生伦理素养显著提升

1.行为改变:实验中对动物粗暴操作发生率从改革前的45%降至12%,使用替代方案(如虚拟仿真实验)进行预实验的小组占比达60%,术后实施实验动物安乐死落实率从30%提升至92%。

2.认知深化:问卷调查显示,学生对“3R原则”的知晓率从58%提升至98%,90%的学生在反思报告中提到“开始理解实验动物的价值,今后会更谨慎对待每一次操作”。

3.综合能力强化:因伦理方案设计需跨学科查阅文献(如动物生理学、伦理学指南),学生文献检索能力、科学论证能力平均提升25%,相关论文在省级医学教育会议上作经验分享。

(二)教师教学模式创新突破

教师团队开发《机能实验动物伦理操作手册》,将伦理评价指标细化为20条可观测行为清单;设计“伦理-技能双优奖”,对同时满足操作规范和伦理合规的小组进行专项表彰。改革后,课程相关教学成果获校级教学成果奖,形成《基于3R原则的机能实验课程思政案例集》。

(三)形成可复制的伦理评价范式

改革经验在医学院校联盟中推广,多所高校借鉴“伦理计划书+过程性记录+多元评价”模式,校动物伦理委员会参与课程评价成为常态化机制。相关成果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,成为医学实验类课程落实“生命至上”理念的典型范例。

五、反思与展望

(一)现存问题

1.伦理评价的量化难度:部分指标(如“人文情怀”)仍依赖主观判断,需进一步开发行为锚定评分表(behavior anchoring rating table,BARS)提升客观性。

2.实验流程优化困惑:实验动物替代可一定程度减少动物用量,但不能完全避免动物使用,替代不是不用,而是优化和减少,提高实验动物福利。如何优化实验流程,有效减少实验动物使用仍是研究重点。

(二)未来方向

1.智能化评价工具:引入AI行为分析系统,自动识别实验中的伦理风险行为(如操作时长超限、动物应激反应),实现实时预警与精准评价。

2.长效化伦理教育:将课程中的动物伦理评价延伸至临床实习阶段,探索“基础实验伦理-临床实践伦理”贯通式培养体系,培养“技术精湛、伦理自觉”的医学人才。

结语:《机能实验学》的课程思政改革,通过将动物伦理融入教育评价,实现了从“技能训练”到“生命教育”的范式转变。这种“在实验中敬畏生命,在评价中涵养医德”的实践,为医学实验类课程思政提供了可借鉴的“伦理+技能”双轮驱动模式,让医学教育既有“技术精度”,更有“人文温度”。

基础医学院党总支教工第二党支部

2025年5月12日

关闭窗口
学校主页

版权所有 ©  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  地址:合肥市芙蓉路632号/芜湖路387号(230601)  电话:0551-63818254(传真)  招生热线:0551-62860000   皖ICP备:11004322号-1